2025年5月10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2025‘融合创新、AI赋能高校课程教材建设’交流会”在武汉融通中南花园酒店圆满落幕。教育部电子科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电磁场课程虚拟教研室及中国高校电工电子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湖北省地区工作委员会协办本次会议。会议聚焦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改革,吸引了全国高校电类专业院系领导、教学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等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探AI时代课程教材建设新范式。

会议由我院罗杰教授主持。我院副院长梁琨教授致欢迎辞,他强调,AI技术正深刻重构教育生态,高校需以教材建设为抓手,推动课程改革与师资能力双提升。本次会议旨在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兼具创新性与实践性的高质量教材体系,助力新工科人才培养。

会议特邀多位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内容涵盖AI通识课程体系构建、数字教材开发、实践教学创新等前沿领域。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电气分社社长欧阳舟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电子科技大学潘锦教授以《电磁场与电磁波(第6版)》为例,分享了教材修订的创新思路,提出以“两性一度”重构知识脉络,破解教学难点。

国防科技大学杜湘瑜教授系统阐释电子技术数字教材的一体化建设路径,强调“学为中心、数智融合”的设计理念。

北京邮电大学孙文生教授提出“教-赛-创”协同育人模式,展示AI大模型在电类课程融合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华中科技大学王燕舞教授结合自动化专业特色,探讨AI技术在教学管理、个性化学习中的创新应用。

我院邓天平教授以“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剖析AI赋能教学评价与内容优化的实践路径。

专家报告立足学科发展需求,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引发与会教师热烈讨论。

下午的《电子技术基础(模拟/数字部分)(第8版)》修订讨论会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牵头组织。与会专家围绕教材内容更新、数字资源配套、课程思政融入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提出“强化工程实践案例”“增设AI辅助学习模块”等建设性意见。

本次会议通过专题报告、案例分享与分组研讨,为AI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参会教师纷纷表示,会议内容充实、前瞻性强,为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各高校将持续深化合作,推动数字化教材建设与AI技术应用落地,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服务教育强国战略贡献力量。